我前阵子迷上了AI创作工具,心想用这玩意儿能省事省力地做出内容分享,结果一试水,效果太差劲了。输出文章跟喝高了似的,颠三倒四的,看得我自己都头晕。开头还能应付几句,写到一半就垮了,全是废话和重复,评论区里有人吐槽说“这还不如我小学作文”,我脸上火辣辣的,寻思着得改改了。
第一步:动手选个顺手的AI工具
我不信邪,又试了几个常见的AI软件,一股脑儿往里塞问题,结果更糟。有些工具吐出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跟聊了个天南地北,我还得费劲儿删改,弄了半天,白忙活一场。后来我琢磨着,这玩意儿也得挑个合适的。我在电脑前瞎翻了一通,试了几个免费的版本,找了个界面简单点儿的——那感觉像是从大杂烩里捞了个能用的锅。我对着它猛点了几下,先输入点小问题测试,比如让它写个“周末去哪儿玩”的草稿。这工具反应快点儿,出的内容也稍微靠谱了。我边试边骂,说这东西就得像找对象,不行就换,别死磕。
- 一开始用工具A,搞半天卡死,气得我差点拍桌子。
- 换到工具B,简单明了,点几下就明白,省了我不少瞎折腾时间。
试了好几天,总算选了那个顺手的工具。这下输出内容没那么跑偏了,我心想总算迈出了个小步儿。
第二步:瞎调指令来引导方向
工具选好了,我还得教它干活儿,别乱跑。我刚开始就输些简单问题,比如“写段旅游日记”,结果它甩了个流水账,没啥营养。我看着恼火,寻思着得加点花样。我坐在电脑前,改了改输入法,像聊天儿似的跟它讲:“来个具体的,比如海边抓螃蟹的故事,加点搞笑”,还打了点口语化提示,比方说“用大白话写,别整那些酸溜溜的玩意儿”。一遍不行就再来一遍,我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回。调指令那会儿,我感觉自己像个唠叨老大妈,不停地说“这儿改改”、“那儿添点”。效果慢慢上来了,输出的内容不那么平淡了,有点活气儿。评论区有人喊“这回顺眼多了”,我心里偷着乐。
- 头一次调指令,输入模糊,工具给我整了个干巴巴的文章。
- 多调几次,换成明确方向,比如加点细节,输出就带点儿趣味了。
这么捣鼓了七八天,指令调顺手了,内容质量好点了,我看着屏幕点头,说总算没白干。
第三步:硬着头皮反复优化反馈
光靠工具和指令不够,我心想得多练练。我每天抽出点时间,找朋友或粉丝当白老鼠,发一段输出内容给他们看,问个“好不好”之类的。回信大多说“开头还行,结尾糊了”,或者“太啰嗦了”。我听着心里一咯噔,赶紧拿这些话当提示,回电脑前再优化。我像是给破房子修补,这儿砍点,那儿添点,比如删些重复句子,加两个小故事。反反复复,搞了十几次优化,弄得我两眼发花,但效果一天天见长。内容越来越顺溜了,像流水似的,看着不像机器吐的玩意儿了。我试着出个完整稿子,评论区一片好评说“这回活过来了”,我松了口气,总算有点眉目了。
- 起初练优化,瞎撞一通,白忙活。
- 后头靠反馈改,练多了,手感就来了。
干完这轮优化,我才发现坚持下来真值。内容优质不是天上掉馅饼,就是一步一步瞎折腾。
我用这三招整出来的内容质量高了不少。工具选对、指令调好、优化练熟,三个缺一不可。回过头来看,那阵子天天窝电脑前瞎捣鼓,感觉像老农施肥,一步一脚印,慢点儿但效果杠杠的。要我说,玩AI创作别图快,多试错、多动手,就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