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台又有粉丝私信问我选培训机构的事,干脆把我去年踩坑的经历从头捋一遍。当时想转行搞AI,结果差点被培训班坑掉半年积蓄,现在想想都肉疼。
第一步:差点掉坑里
去年三月刷短视频,满屏都是“学AI月入五万”的广告。随手填了个手机号,好家伙,半小时接到七个电话。有个号称“上市机构”的招生老师,直接把课表拍我脸上:"学六个月包进大厂,学不会免费重修"。我心说这稳赚不赔,当场就想扫码付定金。
幸好留个心眼,蹲厕所时搜了他们家知乎评价。看到个学员晒聊天记录——当初说好的重修,真去申请时对方直接甩来个协议补充条款,小字写着“需通过阶段性测试方可重修”。更绝的是有人爆料,他们那个“企业级项目实战”,就是拿公开数据集改两行代码。
第二步:跑断腿验证
这回学乖了,直接搞了个笨办法:按招聘网站要求反推课程。把字节、美团这些厂招AI工程师的岗位描述全扒下来,盯着里面高频出现的工具名词记小本本。
- Python必须教Numpy和Pandas
- 深度学习最少要搞过Transformer
- 部署必须带TensorRT实战
带着这个清单跑遍五家机构,现场逼着老师打开电脑演示教学案例。结果两家当场卡壳,有个老师连PyTorch张量切片都操作不利索。还有个号称“前大厂总监”的讲师,被我追问项目细节时拼命翻课件,汗都流到脖子了。
第三步:阴招验真伪
最狠的在这步——托朋友找了家招AI的中型公司,把三家机构提供的“毕业项目”发过去技术评估。反馈回来笑死人:
- A机构的物体检测项目直接套的GitHub星标3千的源码
- B机构拿MNIST手写数字识别冒充银行票据识别
- 就C机构的推荐系统项目被评价“虽然简单但确实自己写的”
选的那家还是靠老同事泄密。他在本地AI公司做技术主管,私下告诉我:"我们去年收了二十个培训生,就两个能干活,全是从XX机构出来的"。后来发现这家连招生海报都没有,全靠行业里口口相传。
总结的血泪经验
现在回头看,选机构就三招:
- 查教师真履历:别信“前bat专家”,直接要对方领英账号看任职时间线
- 拷打项目细节:问清楚数据集来源、跑通需要多少算力、输出什么格式
- 潜伏毕业生群:混进在读学员群看吐槽,重点关注作业批改速度和答疑响应
上个月聚餐见到那位招生老师,人家早改行卖保险了。想想当初要是真交了两万八学费,现在怕不是得找他买份意外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