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上周四说起,当时我正在办公室里批那堆得像小山的作文本,老腰都快断了。隔壁桌的李老师突然神神秘秘地凑过来,把手机往我眼前一怼:“你看这个!现在AI能自动总结学生作业了!说是什么批量分析,还能出评语!”好家伙,我这耳朵当时就竖起来了——真有这种好事儿?
一、头铁踩坑找工具
我这人想到就干。当天晚上回家饭都没心思扒拉两口,直接打开电脑就开始折腾。
第一步:网上狂搜
- 手机电脑一起上,什么“AI教育”“批改神器”这种词翻来覆去地搜。
- 跳出来一堆花里胡哨的网页,名字都挺唬人,什么“智慧教师助手”“智能阅卷平台”。
- 随手点开几个,要么就是要收费的,贵得肉疼;要么就是让你注册,填一堆资料信息,烦得要命。
第二步:硬着头皮上手试
- 总算扒拉出一个看起来稍微靠谱点的平台,界面还算清爽,说能上传文件直接分析。
- 二话不说,我挑了十篇格式还算工整的周记作文,一股脑全上传上去,眼巴巴等着它给我吐总结出来。
二、第一盆冷水浇得透心凉
等了大概五分钟,结果出来了。兴奋劲儿还没下去,一看那总结我就懵了。
- 十个学生的作文,AI给我整的总结看着都像一个妈生的!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车轱辘话:“表达清晰,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 最离谱的是,有个学生明明写了篇《我家的小狗》,字里行间都是对狗狗的喜爱,总结还来了句“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我当场笑喷了。
- 另一个学生逻辑有点混乱,文章结构散了点,好嘛AI直接盖棺定论:“思路严谨,层次分明”——这AI怕是得了高度近视。
敢情这AI就是个“睁眼瞎夸夸群群主”!套话一堆,关键的问题点、学生真正的亮点,屁都没看出来。靠这玩意儿写家长拿到手估计得一头雾水。
三、自己动手,气到差点爆肝
被AI坑了一把,还是老老实实回归传统模式。周末两天真是豁出去了。
- 早上七点准时坐到书桌前,泡杯浓茶就开始干。
- 对着整整一百多份作业,一篇篇地看,一句句地琢磨亮点在哪里,问题又出在哪儿。
- 写到后来眼睛都开始重影了,笔记本上自己写的字都快飞起来了。
- 关键是脑子还容易卡壳,看到后面,明明学生写得不错,搜肠刮肚也憋不出两句像样的评语。
两天下来,人跟被抽干了似的,手软脚软,瘫在椅子上就想: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效率低到地心,关键质量还没法完全保证。
四、换个姿势再碰AI
自己搞太累,AI瞎忽悠。逼得我琢磨出了个“邪路子”。
- 我先自己快速地把所有作文先扫一遍。
- 每篇只看个大概,心里有个谱,然后用几句话把这篇作文最核心的优点和最大的毛病记下来。
- 接着把这些核心点,比如:“结构有些散,重点部分描写很生动但篇幅太少”“想象奇特,但结尾收得太急没点题”……把这些粗加工过的“料”扔给AI。
- 给AI下死命令:“不准给我编!就用我给的这些点,帮我组织一下语言,写成家长能看懂的评语语气要诚恳点。”
五、意外达成“人机和谐”
你还别说,这么一搞,居然真成了!
- AI这回不瞎扯淡了,老老实实用我标记的那些点当骨架。
- 它发挥的作用是给骨架添点“肉”:把我那几个字的关键词扩展成通顺的句子,句子之间加上些“虽然…但是…”“比如…”“老师建议…”这类过渡词,整体读起来流畅多了。
- 出来的总结评语,方向是我把关的(保证切中要害),具体表达则是AI润色的(避免了词穷后的套话)。
- 我自己再快速瞄一眼,调整下个别词句语气(比如把“非常好”改成“做得不错”,显得不那么像AI的浮夸彩虹屁)。
效率唰一下就上来了,至少省了我一大半瞎琢磨词儿的时间。
最终反思
搞这么一圈折腾,可算是明白了:指望AI全自动生成靠谱的作业扯淡!学生写的东西千差万别,AI那脑子压根分不清什么是真灵气,什么是假大空。离了人的判断,它就只能当个复读机,还是那种眼神不太好的复读机。
但是,让它当个“高级打字员”,做点苦力活儿还挺好使。我自己抓住关键点,让它负责组织语言、凑够字数、表达得更通顺——这就挺说白了,AI就是个锤子,老师才是拿锤子的人。活儿怎么干,还得听人的,锤子嘛让它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