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411-31978321

AI教育技术怎么提升效果?抓住这2个核心突破口

标签: 2025-11-03 

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把AI真正用到教学里,尤其是上个月带英语课的时候特别明显——班里学生水平差得太多,有人打瞌睡有人跟不动。我对着花大价钱买的AI教学软件挠头,这玩意儿生成课件是挺快,但效果跟我自己熬夜做的PPT有啥区别?

死磕了一个月才搞明白

先拿自家娃当小白鼠实验。晚上盯着他用智能题库做题,系统确实会根据错题推送新题目。可第三天这小子直接躺平了:“爸,这机器推的题怎么越来越难?” 我才反应过来:所谓个性化不是机械加难度,得先解决“为啥会错”。于是周末重新折腾软件设置:

  • 把知识点关联树手动调整了三遍
  • 强制系统先分析错因再出题
  • 加了个“求助真人老师”的紧急按钮

结果周一上课就翻车了。刚展示AI生成的分组练习方案,第一排男生就喊起来:“老师这分组不对!我跟小李昨天刚在游戏里对骂过!”全班哄笑。突然被点醒:冷冰冰的算法哪懂学生间的恩怨情仇?

第二个突破口是真人感

上周三搞了个大胆尝试,把课后辅导换成AI聊天机器人。凌晨两点收到学生消息轰炸:“老师救命!机器人讲数学题像念说明书!”爬起来看聊天记录差点气笑——学生问“鸡兔同笼问题啥意思”,机器人竟真的从家禽养殖开始科普!连夜调整关键词屏蔽库,重点做了两件事:

  • 把解题步骤拆成“人话模板”给AI喂进去
  • 让AI每回复三次必须带表情符号

现在学生反而玩上瘾了。昨天课代表神神秘秘凑过来:“老师,机器人讲冷笑话比你有意思,就是解题时总发表情包。”得,至少证明当AI不像个机器人,学生才愿意跟它较真

今天看着后台数据忽然想通:所有工具要解决的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就像当年发愁学生不肯读书时,最终解决方案是在图书角放了两个软沙发——现在教室里最火的两个角落,是充电插座旁的“人机聊天区”,就是学生总得轮流拔手机充电器才能让机器人开机这事挺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