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为啥要写这个
去年想转行做AI,脑子一热就冲去上海报班。结果钱没少花,课上了一半发现机构根本是糊弄人。今天整理手机备忘录,翻到当时记的考察笔记,干脆把我踩坑后总结的6个土方法甩出来。
第一步:先当网络侦探
当时电脑开着五个浏览器标签页,知乎小红书豆瓣全扒拉一遍。重点搜“倒闭”“退费”这种关键词,真让我扒出三家黑历史:有家吹牛说导师是阿里P8,结果被人晒出讲师去年还在卖保险;另一家承诺包就业的,学员合同被扒出来藏着“推荐面试≠入职”的文字游戏。蹲在麦当劳蹭网查了三小时,直接划掉四家。
第二步:杀到现场看猫腻
顶着大太阳跑了浦东三家机构。第一家前台放着“某互联网大厂战略合作”铜牌,我手机镜头怼上去放大看——合作单位名是“上海某某电子商务部”,实际就是家卖螃蟹的网店。第二家更绝,假装接电话溜进教室,听见学生在骂:“这代码讲三遍了老师自己还报错!”立马缩着脑袋溜出去。
第三步:死磕试听课细节
学精了,专门挑工作日上午去蹭试听。有家机构演示目标检测项目时,讲师突然手忙脚乱切PPT。下课后我假装问问题凑过去,发现他电脑开着百度搜索“YOLOv5 loss值异常”。还有个细节:真正有料的老师讲案例会带学生git记录,那种只放精美PPT的赶紧跑。
第四步:缠着老学员套话
在机构楼下奶茶店蹲点,真堵到两个下课的。其中一个男生苦笑着给我看就业表:“全班26人,8个进外包,剩下改行做抖音带货。那个说年薪30万的学姐,是家里开厂的。”加了五个学员微信,两个说正在维权退费,这比例够吓人了。
第五步:合同拿放大镜看
差点栽在这步!销售塞给我的合同里藏着“保证掌握课程内容即可结业”,问就业率就岔开话题。当场用手机拍条款发给学法律的朋友,半夜收到回复:“条款九第三行‘推荐’后面少个‘制’字,属于重大歧义”。后来硬要他们用红笔把每个承诺条款划出来盖章才签。
第六步:别信教室滤镜
有家机构在豪华写字楼里,大理石地面能照镜子。结果上课发现机房16人共用3块GPU,跑个Transformer卡成PPT。趁课间溜进洗手间,听见保洁阿姨吐槽:“他们每周五搞卫生才舍得开中央空调”。设备清单敢写“人均3090显卡”的,请当场开机箱验货!
唠叨两句
现在这班上了大半年,项目做到第三个月才开始真正用模型。要是当初没按这六步查,估计还在学怎么用Excel整理数据集。记住:催你交定金的销售,朋友圈定位永远在三亚;敢让你随时退费的,教室电脑配置才不虚。选机构跟买菜一样,烂叶子得亲手捏过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