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折腾Stable Diffusion画产品海报,跑出来的图糊得像打了马赛克。气得我差点把显卡掰了。你猜怎么着?靠这三招起死回生。
第一招:被忽略的Upscale开关
最开始我像无头苍蝇似的狂拉分辨率滑块,结果显存直接爆炸。突然想起社区老哥提过「藏在脚本里的后厨通道」。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 先在基础模型里生成512x512小图
- 生成完成页面上有个倒三角按钮戳开
- 在extras标签页勾选R-ESRGAN 4x+
- 你猜怎么着?直接白嫖四倍清晰度
最骚的是显存占用纹丝不动,比硬拉分辨率聪明多了。以前觉得这按钮是装饰品,现在看简直就是隐藏外挂。
第二招:咒语里塞硬核关键词
有次抄了别人的prompt画珠宝,细节还是糊成一团。后来发现偷懒写"high quality"根本是废话。现在我都这么下咒:
- "8K resolution"打头阵
- 配"professional photography lighting"
- 再加"fabric texture visible"这种具象要求
- 祭出杀手锏"锐焦 f1.2"镜头参数
测试时故意删掉f1.2重跑,画面立刻变手机拍照效果。原来AI也吃专业术语这套。
第三招:废片别急着删
最离谱的是这张崩坏的咖啡杯(图1左半)。本来要扔回收站,手滑点到图生图。顺手把「重绘幅度」拉到0.35接着跑:
- 保留了杯口裂痕的造型
- 自动修复了手柄的畸形弯曲
- 金属反光突然变得能当镜子照
原理后来才懂:原图的构图信息被当路标,AI在原有框架上精修。这就好比把摔碎的瓷碗交给老师傅,他能给你镶出金边来。
昨晚拿这三招试水游戏角色设计,甲方居然问我是不是换了收费模型。显卡还是那块快散架的2060,秘诀全藏在「操作流程的夹层」里。现在终于悟了:好画质不是堆硬件堆出来的,是抠细节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