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为啥折腾AI体育这玩意儿
上周在健身房跟老王较劲深蹲,这老小子非说我动作不对,膝盖过脚尖了要废。我寻思着练了这么多年还能有错?回家一查手机录的视频,嚯!还真有点内扣!这就纳闷了,以前咋没发现?琢磨着现在不是AI挺火吗,体育训练也能沾光?网上搜了一圈,发现真有专家分享用AI智能优化训练效果的法子,记了五招,决定亲自试试水。
第一招:基础数据咱先抓稳
专家说“没数据AI就是瞎子”,这话实在。我先把家里的老古董翻出来:用了三年的运动手表、手机里的跑步APP,连儿子打篮球用的那个能测弹跳的便宜传感器都征用了。第一天跑步,手机APP记配速和距离,手表盯心率,跑完一身汗对着仨设备看数据——好家伙,三个屏幕显示的心率能差出十几次!这咋整?干脆按专家说的,选定一个最顺手的做主设备。我把手机APP卸了,专注用手表记录跑步和力量训练的基础心跳、时长,至少保证“一个坑一个萝卜”,不乱套。
第二招:动作“照妖镜”得安排上
这步最费劲,但真开眼界。专家推荐用能分析动作的AI软件。我在平板上下载了一个(挑了个能免费试用的),把平板支在墙角拍深蹲。第一次录完,软件直接在我膝盖位置画了个大红圈,旁边蹦字儿:“关节角度超标!”。我放慢动作看回放,可不是嘛下蹲到最低点那会儿,膝盖确实像个虾米一样往前拱!这比老王肉眼毒多了,关键还不带人情世故,实话实说。试了卧推,它又揪出我左右手发力不平衡,右边肘部下沉更快。服气!
录动作的小心得:
- 光线要足:晚上在车库录过一次,影子乱晃,AI说它看不清骨骼点。
- 背景要干净:别对着花窗帘或者走来走去的老婆孩子拍,干扰识别。
- 角度要对:拍侧面看关节,拍正面看平衡,专家说的“魔鬼在角度里”没毛病。
第三招:计划别硬扛,让AI“瞅瞅”再调整
我原来那套健身计划是五年前网上扒的,雷打不动练周一胸背周三腿周五肩臂。把前两周的基础数据和动作分析报告一股脑儿塞进另一个计划软件里(专家说这叫“机器学习输入”),它第二天就给我弹了新方案:
- 砍掉周三的负重深蹲(AI说我膝盖稳定性欠佳,建议先强化周边肌群)。
- 周五肩部训练加两组侧平举(动作分析显示我三角肌中束弱)。
- 跑步日穿插快走间歇(心率数据显示我持久有氧能力OK,但冲刺后恢复慢)。
说实话有点不爽,感觉被机器指挥了,但想想膝盖和那歪斜的卧推,捏着鼻子跟着调了一周。结果周六打球,起跳落地时膝盖居然稳当不少!老王还说:“呦,今儿动作挺利索?”
第四招:玩点“实时喊话”
这招最像科幻片。我戴上一个支持骨传导耳机的运动眼镜(主要是骑车防沙用的),连上手机里那个动作分析APP。在家练箭步蹲时,刚下蹲,耳朵里就听见“嘀嘀嘀”响,接着一个电子女声:“重心偏左!”。吓我一激灵!但真管用,马上就能调整。平时跑步,APP会隔一段时间报心率区间:“您现在处于燃脂区间”——比总低头看表强,尤其冬天,少掏一次手机都是幸福。
第五招:别只埋头练,回头看看“脚印”
专家强调“复盘是关键”。以前练完最多记一下重量组数。现在用APP的趋势图功能,把每次跑步的均速、深蹲的最大重量、甚至动作评分都拉出来看。上个月深蹲膝盖角度平均超标8度,这个月变成5度了——哪怕只进步一点点,曲线往上走就特有奔头。最有意思的是对比,发现每次练腿前如果睡眠低于6小时,当天的动作评分铁定掉一截!这因果关系,要不是数据摊开看,压根儿想不到。
整完五招,说说实在感受
折腾这小一个月,感觉AI体育这玩意儿不是花架子。最大好处是:它不撒谎,不偷懒,24小时当监工。缺点嘛头几天搞设备对数据确实麻烦,差点想放弃。但习惯后就跟多请了个“电子教练”似的,尤其动作纠错那部分,比自己瞎琢磨强十倍。下一步打算攒点钱,换个更专业的运动传感器,把手表的数据短板补上。老王?他现在天天打听我用啥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