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411-31978321

ai绘画粘土质感差?5个技巧轻松提升真实感!

标签: 2025-10-17 

可别提了!上周兴致勃勃用AI搞粘土风,结果出来的玩意儿塑料感贼强,像个廉价玩具,差点没把我气背过去!本来想发个动态嘚瑟下,结果自己都看不下去,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折腾。

1. 一上来就被基础提示词坑了

我打开常用的AI绘画工具,直接敲了 "clay material, cute monster" ,心想着这总行了?结果出来个啥玩意儿——表面跟打了蜡似的,光滑得能反光,半点泥土的粗糙感都没有。仔细一想,我这提示词太笼统了,“clay”这个词AI可能根本没理解到我想要的质感层次。

2. 往里猛塞描述词,像个话痨

不服输,这回可劲儿往提示词里灌细节!我改成了:"handmade clay sculpture, matte surface, subtle fingerprints, uneven texture, slightly rough, handmade imperfections, organic feel, soft shadows, beige color"

  • 指纹印都加上了!
  • 哑光(matte)这个词很重要,直接怼掉那反光塑料感。
  • 不平整、粗糙、手工瑕疵,就是要把“不完美”说清楚!

你还别说,这回效果有点那意思了,表面终于不像塑料了!但感觉还是缺点.. 太干了,像放久了开裂的老泥巴。

3. 搞点湿润感,差点玩脱

琢磨着真粘土刚捏完是带点湿气的。我又在提示词后面加了 "slightly moist, damp earth effect"。心里美滋滋等着成果... 结果翻车了!AI把“湿润”理解成了“反光水渍”,整个作品像淋了雨,亮晶晶的地方特假。

一拍脑门,“哑光”和“湿润”打架了! 赶紧调整,换成 "damp clay, no glossy shine, only subtle moisture",重点强调“没有光面反光”和“仅细微湿润感”。再跑图,湿润的感觉出来了,但又不会变成“水煮泥巴”...

4. 参数瞎调,找点手感

光靠提示词总觉得不够扎实,我对着那个不太常用的“质感”参数(有的工具叫 Material 或者 Texture Strength)下手了。以前基本默认值,这回直接拖到 0.8 左右。表面那些细小的颗粒感、凹凸一下子清晰了很多,手指头好像真能摸到似的!别死磕参数,多试几次,每个模型不一样。

5. 光线不对,全盘皆废

看着还是不太“真”,盯着图琢磨半天——问题出在光线上!之前用的是默认光或者“studio lighting”,打出来太均匀太“干净”了,不像真实工作台上的光。

改成 "soft side lighting" (柔和的侧面光)或者 "diffused natural light" (柔和的自然光)。效果立竿见影!光线在凹凸不平的表面形成自然的阴影和高光,那种手作粘土的体积感和触感瞬间就出来了!尤其在指纹和边缘那些小坑洼的地方,阴影特别有说服力。

折腾完,总算能看了...

前前后后测试了得有几十次,最满意的几张终于有点“刚出炉的手工粘土”那味儿了。虽然跟大神作品没法比,但至少从“塑料玩具”进化成“能唬唬人的”水平了。

心累

  • 提示词要当“话痨”,细节(哑光、粗糙、指纹、湿气)往死里塞。
  • 哑光和微湿不冲突,但要明确说“无高光反光”
  • 光线太关键,柔和侧光或自然光最能突出质感层次。
  • 质感参数别忽略,稍微拉高点有惊喜(但也别过头)。
  • 最重要的还是耐心,别指望一次成功,AI得反复调教。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呵,刚想导出发朋友圈,老板一个需求微信砸过来... 看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不存在的!继续肝图打工才是我的宿命兄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