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带闺女逛博物馆的尴尬
上周日陪闺女去新开的市博物馆,本来想熏陶一下,结果进门就傻眼了。那个电子导览屏幕花里胡哨,字小得像蚂蚁爬,我跟闺女眯着眼找了半天“预约入口”在哪儿,后面排队的大爷都快贴我背上了,急得我直冒汗!好不容易点进去,嚯,里面像迷宫,藏品分类一会儿按朝代一会儿按材质,闺女指着个陶罐问我“爸爸这个是吃饭的还是装骨头的?”,我瞪着眼在屏幕上划拉了五分钟,硬是没找着说明。
回家就开干
晚上躺床上越想越憋屈,咱干设计的还能被个界面难住?抄起iPad就开始折腾。先干三件事:
- 把手机字体调成最小——模拟老花眼视角,果然连标题都糊成马赛克了。
- 单手拿平板刷页面——学老爷子们用食指戳屏幕,菜单弹出来瞬间就被我手背误关了三次!
- 逼闺女当测试员——让三年级小学生在藏品页找“青铜器”分类,结果她直接点进“纪念品商店”买了只橡皮恐龙…
摔了三次跟头才搞明白
第一次折腾:想着把字搞大总行?把所有按钮加粗放大,结果首页挤得像早高峰地铁口导览图。闺女瞅了眼说:“爸爸,这个像我们数学练习册错题本。”
第二次扑街:改成瀑布流式排版,图片哗往下掉。自己觉得挺美,拿去给邻居张老师看(人家退休语文教师),她皱着眉头划拉两下:“小陈,这乾隆粉彩碗怎么跟旁边恐龙化石排一块儿?怪瘆人的…” 得!文化脉络全断了。
第三次开窍:蹲在超市收银台看大妈结账时突然想到——人家扫商品码“滴”一声多痛快!回来就把“预约”按钮改成超市结账那么大,背景色换成消防栓那种红。这下好了,八十米开外扫一眼都知道往哪戳。
意外发现的笨办法最管用
正愁怎么把文物介绍弄得接地气,同事小刘来家里蹭饭。这货举着手机支架在客厅转悠:“老陈你新买的吊灯不错,我拍个开箱!” 我醍醐灌顶!隔天扛着手机云台去博物馆,沿着游客路线实拍了二十段短视频:小孩怎么踮脚看展柜,阿姨怎么用丝巾挡反光,小伙子怎么边看手机导航边找厕所…
回来对着视频笔记发现:
- 游客在青铜器展柜平均停留48秒,但在互动屏幕前能玩7分钟
- 三分之二的人会弯腰看展品说明牌,但超过三行字就直接放弃
- 导览图上厕所图标画得比拳头小,结果真有人急得原地转圈!
现在的界面长这样
现在测试版首页就三块:
顶上生死三按钮——预约/厕所/出口,字号够当手机壁纸。
中间动态时间轴——夏商周元明清排成地平线,点“清朝”直接蹦出甄嬛头像的趣味问答(闺女强烈要求加的)。
底下真人小视频——保洁王阿姨讲解“怎么擦展柜不留指纹”,比专家访谈点击量高十倍!
昨天偷摸拿给门口检票大爷试,人家戴着老花镜一指头戳中“秦朝兵马俑”,嘴里嘟囔:“这个比找我家遥控器按钮还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