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是咋给我那小餐饮店捣鼓出个商标的。整个过程还挺有意思,也踩些坑,都给你们说道说道。
摸索阶段
那真是两眼一抹黑。就知道得弄个商标,但具体咋弄,完全没概念。我就先在网上瞎搜,看不少文章,说什么要挖掘品牌特性,要找准顾客口味,这些大道理我都懂,可落到实处,还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后来我又看到有人推荐各种在线设计工具,还有素材网站啥的。我就一个个试呗,像什么“Logofree”、“Logolounge”都试遍。Logolounge 上面的素材是真多,各种风格都有,看得我眼花缭乱。可问题是,这些素材都太“通用”,感觉跟我家小店的气质不太搭。
找灵感
光看别人的不行,还得琢磨自己的特色。我开始琢磨,我家店最大的卖点是不就是那口地道的家乡味儿嘛我做的菜,都是小时候奶奶教的,用料实在,味道正宗。我想,这应该就是我要在商标里体现的东西。
有这个思路,我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跟“家乡味”、“传统”相关的元素。比如,老家的窗花、奶奶常用的碗碟图案,甚至老屋的砖墙纹理,我都拍照,想着能不能用上。
动手设计
就是动手设计。我一开始想自己画,可画出来的东西,怎么看怎么别扭,完全没有设计感。看来,专业的事儿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我又试试那些在线设计工具。这回我没直接套模板,而是选个比较简洁的框架,然后把自己收集的那些元素往里加。比如,我把老家窗花的纹样简化一下,用作商标的底纹;又把奶奶常用的那种青花瓷碗的图案,抽象成一个圆形的图标。
反复修改
设计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把初步的设计给朋友们看,他们提不少意见。有人说颜色太暗,不够醒目;有人说图案太复杂,不够简洁。我就根据他们的意见,一遍遍地修改。调整颜色、简化图案、改变字体……前前后后,折腾不下十几次。
- 颜色:从一开始的深棕色,改成比较明亮的橙红色,显得更有食欲。
- 图案:去掉过于复杂的纹理,只保留最核心的元素。
- 字体:从普通的宋体,换成稍微有点设计感的字体,跟整体风格更搭。
最终成果
经过一番折腾,最终的商标终于出炉!虽然跟那些大牌的设计比不,但我觉得,它起码体现我家小店的特色,也算得上是独一无二。看着这个自己亲手“捣鼓”出来的商标,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这回设计商标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做啥事儿都不能光靠蛮力,得找对方法,多尝试,多学习。也别怕麻烦,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才能把事情做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