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老看见AI概念股暴涨的新闻,手痒得不行,干脆花了三天时间研究哪些票值得跟。毕竟咱也不是专业搞金融的,就用土办法一步步筛呗。
第一步:先搞清楚AI产业链咋分的
打开炒股软件直接懵逼——什么算法层、算力层、应用层看得眼晕。干脆把券商研报当字典用,边查边记:算力就是卖铲子的(比如芯片、服务器),算法是搞大脑的(大模型公司),应用层最接地气(安防、医疗啥的)。手机备忘录当场记满三屏幕。
第二步:按产业链挖公司
- 算力层翻了个底朝天:盯着国产芯片和服务器厂商,把最近中标政府项目的公司全扒拉出来。发现做GPU的某公司股价已经翻倍,拍大腿直呼"来晚了"!
- 算法层直接卡壳:国内正经搞大模型的不是没上市就是巨头子公司。转头去查谁家采购GPU最凶,结果挖出个做AI服务器的冷门股,连夜记小本本上。
- 应用层最费劲:挨个点开医疗、教育、金融公司的公告。看见某安防龙头说把AI装进摄像头了,反手就加自选;某做线上问诊的今年连签三家医院,立马红笔圈重点。
第三步:蹲财报防踩雷
自选股加到20家就手抖——万一碰到画饼的咋整?逼着自己啃年报,专盯两点:研发费用是不是真金白银(某个吹AI的居然研发占比不到5%,当场删掉),客户名单靠不靠谱(有家说自己搭了AI平台,结果最大客户是母公司...果断拉黑)。
第四步:实操打脸现场
上周三闭眼买了三支:芯片替代的某A、服务器小龙头B、医疗AI的C公司。结果第二天A公司公告减持直接跌停,B公司跟风涨了三天被大盘带崩,C公司倒是稳稳当当——可惜只买了100股。现在账户绿得能炒盘青菜,只能安慰自己就当交学费了。
血泪教训:别信"下一个英伟达"这种鬼话,国产AI股要么买不到(没上市),要么买不起(估值上天)。真要玩就小仓位蹲应用落地的,看到高管减持跑得比兔子还快就对了!